长三角县域商业成区域商业整体提升的重要支撑
更新时间:2010年11月25日 来源:中国经济网 作者:沈则瑾
中国经济网上海11月25日讯 由长江三角洲城市市场信息协作网编撰的《2010长江三角洲城市商业发展报告》日前发布。
据《长三角县域商业发展研究》的调查统计显示:2009年,长三角59个县市共实现生产总值22742.6亿元,占地区总量的38%;如果将59个县市看作一个整体,按照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生产总值排名,长三角县域经济将排在第5位,略低于第4位浙江省的22990亿元;59个县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11.6%,高于地区平均水平0.6个百分点。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县级城市有四个,分别是昆山市(1750.08亿元)、江阴市(1713.36亿元)、张家港市(1402亿元)和常熟市(1280.21亿元)。
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,59个县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3437.66亿元,占地区总量的20.9%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60.23亿元,占地区总量的35.6%;共实现出口总额1279.47亿美元,占地区总量的28.7%;实际利用外资141.63亿美元,占地区利用外资总量的33%。县域经济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。
长三角县域商业发展强劲,已成为区域商业整体提升的重要支撑。2009年,59个县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1亿元,占地区总量的31.3%;增速达到17%。如果将59个县市作为一个整体,按照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,长三角县域商业排名第6位,接近第5位河南省的6746亿元。
59个县市中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一百亿元的有24个,超过两百亿元的有6个。排名前两位的江阴市和常熟市已突破三百亿元,分别达到348.12和313.89亿元。59个县市的平均商业规模达到108.5亿元,突破百亿元大关。
长三角各县市在商业发展过程中,把握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机遇,积极调整商业布局,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,加快对城区商业结构、设施和功能的调整;以城乡现代商圈建设为重点,加快县域商业向更高层次发展。目前,部分县市已发展起商圈层次分明(一主多副)、特色突出、业态完备、辐射面广、竞争力强的县域商业发展新格局。在业态发展方面,长三角县级城市已基本构建起百货店、大型超市、购物中心、便利店、专业专卖店、家居中心等现代零售业态体系。调查统计显示,88.7%的县级城市拥有百货店这一业态,94.3%的县市拥有大型综合超市,96.2%的县市拥有便利店,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购物中心这一新型业态(含以百货店、大卖场为主力店的多业态组合形式),已落户长三角58.5%的县级城市。
《报告》还评选出“2009长三角县级城市商业十强”以及“2009长三角最具商业发展潜力的十大县(市)”。江阴市、常熟市、昆山市、宜兴市、慈溪市、张家港市、温岭市、吴江市、余姚市、海宁市入选“2009长三角县级城市商业十强”,太仓市、绍兴县、玉环县、扬中市、诸暨市、象山县、高淳县、桐乡市、德清县、丹阳市则被评为“2009长三角最具商业发展潜力的十大县(市)”。
(责任编辑:程李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