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兴则省兴 省兴则国强
发布时间:2012-09-12 来源:金融时报
摘要: 截至2011年12月末,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23亿元,比上年增加736亿元,贷款余额2784亿元,比上年增加446亿元。截至2011年12月末,辽宁县域金融机构共实现利润63.04亿元,比上年增加19.49亿元,县域金融机构实现了整体盈利。
县域经济的发展,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。加快县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,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、推进新农村建设,促进经济转型、扩大内需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。就金融支持凌源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,记者专门走访了人行沈阳分行党委副书记、副行长闫力。闫行长主管分行的货币信贷工作,是银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型领导,在金融支持地区经济工作中有许多真知灼见。
“凌源市经济发展的成果,只是金融支持辽宁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县域经济曾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长期"短板"。近年来,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,在基层央行的主导下,辽宁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和策略:一是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,有效增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,增加县域资金投放;二是积极引导县域涉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,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;三是加快推进县域金融软、硬件基础设施建设,在金融生态、现代支付、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中,优先向县域地区倾斜;四是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多形式的沟通协调,取得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取向的理解和对基层央行工作的认同,取得让货币政策既能有效地贯彻落实,又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"双赢"效果”。
在谈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成效时,闫行长介绍:“截至2011年末,辽宁全省44个县(市)完成生产总值10606.15亿元,比上年增加2162.66亿元,增长25.61%。以凌源所在的朝阳地区为例,全市5个县(市)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2.34亿元,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8.59%,增加额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的81.57%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,迅速提高了辽宁省的综合实力。”
在谈到基层央行和商业银行机构如何借鉴"凌源经验",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,加快职能转变,推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时,闫行长结合工作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:
人行凌源市支行认真履行职能,推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,首先,它证明了推动金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是基层央行的职责所系。几年来,人行凌源支行作为央行最基层的末梢单位,迅速适应职能转变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,以"抓班子、带队伍、强素质、创一流"为工作目标,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坚持"有为有位"的工作理念,充分发挥"窗口指导、协调推动、监督检查"等职能作用,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同时也为其他基层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其次,加快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所需。只有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好了,社会主义新农村、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实现。
第三,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金融业回报社会,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。近年来,辽宁辖区的中资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在县域恢复、增设机构网点、扩大县域机构信贷审批权限、提高贷款审批效率、优化业务流程、创新信贷产品等一系列措施,强化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。同时,商业银行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,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:一是存贷款规模快速增加。截至2011年12月末,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23亿元,比上年增加736亿元,贷款余额2784亿元,比上年增加446亿元。二是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在辽宁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,偏远的山区农民也已用上了电话银行、网上支付。三是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。截至2011年12月末,辽宁县域金融机构共实现利润63.04亿元,比上年增加19.49亿元,县域金融机构实现了整体盈利。
第四,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满足基层民众对现代金融服务的祈盼。内陆偏远的县域经济之所以落后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金融服务的滞后。特别像凌源这样比较偏远的以农牧业为主的县(市)地区,多年来农民始终盼望金融知识下乡、银行资金支持、现代支付手段和便捷的金融服务。面对农民的“四盼”,人行凌源支行积极组织商业银行机构分析地区形势,找准金融服务“三农”的市场定位,不断加大对“三农”的信贷投入,在设施农业、良种培育、中低产田改造、节水灌溉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