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从哪里来
从一个靠吃财政饭的贫困县,到一跃成为科学发展先进县,长丰县迎头赶超的秘诀在于,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县域经济增长路径。他们依托靠近省城的特殊区位,放大城市辐射带动效应,大力承接产业转移,凭借工业化的力量激发县域经济内生动力,实现了农业大县迅速崛起。
县域发展条件千差万别,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有长丰这样的区位优势。各地资源禀赋、生态环境、产业基础差异很大,尤其是山区和库区县加快发展困难很多,农民增收后劲不足,脱贫步伐缓慢。就全省而言,县域经济落后,不仅不利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,还极大地制约城乡居民收入增加,民生改善更是难以实现。因此,加快县域经济发展,催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,显得尤为重要。
发达地区实践证明,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源。江苏县域经济突飞猛进,发展较快的县无一例外都有围绕自身特色、各展其长的 “绝活”。如昆山擅用外资、江阴推动乡镇企业升级、张家港商贸兴市等。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,决定了必须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。找准发展定位极其重要,只有找到一条符合县情的发展道路,发挥优势,扬长补短,才能在差异化竞争中胜出。特色就是优势,就是竞争力。在发展思路上,应当因地制宜,不拘一格,可以生态立县、旅游兴县,也可以农业富县、工业强县。总之,要立足县情,以市场为导向,培育特色产业,探索出切合自身实际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路子。
贫困地区经济大都 “先天不足”,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?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外力,大力承接产业转移,推动产业集聚,补上农业大县的工业短板,拉动县域经济走上快车道。长丰县就是如此,他们把振兴县域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承接产业转移上,吸引一大批超亿元工业项目落户。一方面,引进一批牵动性强、带动力足的重大项目,借助外来企业集聚,强化产业支撑,可以做大经济总量;另一方面,外来产业可以通过打造产业链条,完善产业配套水平,带动本土企业加快发展,培育壮大更多的市场主体。事实表明,外来产业本土化后,会迅速成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 “推手”,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,增强县域经济活力。经济落后的县域应当坚持开放发展,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突出位置,借助外力激发内力,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,抢抓机遇后来居上。
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,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发展。我省提出,突出统筹发展,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、区域联动的新路子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,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必由之路。让一大批“贫困县”脱掉帽子,走进富裕县、先进县的行列,是建设美好安徽的“必修课”。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,着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能力,行动上先人一步,发展上快人一拍,努力交上一份县域发展的优秀答卷。
(作者:项良新 来源:中安在线-安徽日报 2012.04.25)